被釋放的快攻 NBA的犯規規則改動 - NBA - 籃球

隨著NBA新賽季的開打,聯盟希望今年不會再出現像去年一樣的惱人情況:蓄意犯規(take foul)。

在2021-22賽季中,出現了大量的蓄意犯規來阻止敵隊的快攻,NBA想要改正這種風氣,於是引進了發展聯盟從2018-19賽季開始使用的「攻守轉換時的蓄意犯規(transition take foul)」。

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在如果防守者被判定用不正當的方式阻止對方攻守交換後的進攻,那麼對手就會獲得一次罰球機會,罰球的球員可以是場上五人中的任一人,並且會同時得到球權。

聯盟高層相信這個機制會讓蓄意犯規這件事成為歷史,也能讓NBA球員在場上有更好的表現。聯盟裁判發展與訓練的高級副總裁Monty McCutchen說:「我們希望有一個環境讓他們打出最好的表現,我們覺得這個新規則可以提供更多攻守交換時的進攻機會。」

照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奇怪的是,大多數人認為這是進攻的問題,但是一些最精彩的好球都是攻守交換時的防守好球,因此,我們希望在NBA裡重新打造一個可以順暢攻防的大環境,而我們認為這個規則有助於達到這個目的。」

讓我們從NBA和發展聯盟的比賽數據來看看,在發展聯盟實施這個規則後帶來了什麼改變,以此來了解這個新規則又可能會對NBA新賽季帶來怎樣的影響。

請繼續往下閱讀

蓄意犯規是如何變成NBA裡的大問題?

其實NBA早就對在攻守交換時的故意犯規有一套處理措施,也就是清路規則(clear-path rule)。這個規則可以追溯到1984-85賽季,但在2006-07才變成了現在的這個版本,犯規後罰兩球以及保留球權。這個規則是為了避免在攻擊方發動快攻,且持球者前面沒有任何防守球員時,防守方蓄意犯規的情形。

不過這個規則卻也給了防守者鑽漏洞的機會,他們會在持球者的前面對他犯規。許多早期用這種方式造成犯規的NBA球員都是從國外學來這招的,也因此這樣的犯規方式被稱為「歐式犯規」。但在2017年,FIBA調整了他們非常不具運動家精神的犯規規則(等同於NBA裡的惡意犯規),他們禁止了非必要的進攻阻礙,所以現在只有NBA有這樣的問題。

照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蓄意犯規(take foul)」這個詞源自聯盟的比賽記錄方式,記錄員可以為故意的犯規備註不同的原因,而在球賽後半造成球權轉換的犯規就叫做蓄意犯規。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還有像是「駭客戰術」,把罰球率不高的球員送上罰球線。不過,這種戰術在近年來也越來越少見了。

在紀錄中把第四節最後兩分鐘以及前三節最後一分鐘的蓄意犯規拿掉不看,我們就能合理地估算有多少犯規會觸犯新規則,也會凸顯出這些犯規逐漸上升的頻率。

在2017-18賽季裡,除去每節的最後和第四節尾聲不看,每場比賽的蓄意犯規只有0.32次;下一個賽季裡,這個數字翻了一倍;到了2020-21賽季,統計後的資料顯示平均每場比賽中都會有一次蓄意犯規。而上一賽季,這個數字增加到1.4,四年內成長了332%。(值得注意的是,用這個方式統計出的犯規總次數接近NBA算的1,700次攻守交換時的蓄意犯規。)

發展聯盟的測試

當NBA球隊的犯規次數不斷增長,這種犯規在發展聯盟的卻已經消失無蹤。2018-19賽季中,分析師強調蓄意犯規是NBA裡的一大問題,於是一個實驗性質的規則就開始在發展聯盟中施行。

發展聯盟開始抓攻守交換時的蓄意犯規後,我們很快就看到成效。

「這個規則有用,我們可以看到更多攻守交換時的攻勢。」McCutchen說。

「其中一個關鍵是,當現在有一個更嚴重的懲罰,就比較不會有人想去犯這個規。」

因為發展聯盟早早就實施這個罰則,阻礙進攻的這個策略並未真的流行起來。在規則還沒改變之前,整個2017-18賽季中,在每節的最後一分鐘以外,總共只有72次蓄意犯規,平均下來每場只有0.1次。

照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在這個規則生效後,每節最後一分鐘以外再未出現過蓄意犯規。2018-19賽季中也只總共出現過7次,這個數字在接下來的兩年中也逐漸減少,直到2021-22賽季稍微回升15次。